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
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不是一个搞与不搞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搞好的问题。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建造方式的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更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业的重大战略抉择。
第一种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墙体交汇点上现场浇筑)广泛运用于北方的高层装配式建筑。
第二种是用重钢替代钢筋混凝土,将其包裹于墙体内,解决防腐和不耐高温等问题;
第三种是中低层建筑直接采用轻型钢结构,同样锚固于墙体内,让房屋形成一个被五花大绑的整体,共同对抗各种力。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核心工序体现在工厂预制的墙体尺寸与其本身的综合性能(例如:隔热、保温、隔声、防潮、抗拉裂性、强度、重量、厚度等),决定了在安装过程中所要借助的工具。
装配式建筑核心工序还体现为安装方式上,根据不同的层高、产品特点、地理位置等因素,其本身的安装方式是多样性的。比如:中低层建筑可不依赖或部分依赖于吊车,可以直接通过工人拼装完成;而高层(例如现在合肥等地高层装配式建筑)则需借助塔吊、现场浇筑、脚手架等才能完成。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并不能单一、统一的一概而论,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
针对那些质疑装配式建筑稳定性的人来说,引用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的话来说:“未来从事土木的工程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力学功底和过硬的数学功底”。稍微有一点结构力学常识的人可能都知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装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上不比现场浇筑的差。比如装配式钢结构,还有钢管束混凝土装配式住宅体系。